郑新业副校长率团访问俄罗斯

为拓展学校对俄合作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更好服务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9月3日至7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率团访问俄罗斯,出席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第十五次双方全会。会议期间,会见委员会俄方教育理事会主席谢·米·沙赫赖,访问远东联邦大学,并出席第十届东方经济论坛。

9月6日,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第十五次双方全会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分别向全会致贺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主席李鸿忠主持会议并致辞。习近平在贺辞中强调,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成立28年来,秉持弘扬友谊、促进合作的初心使命,全力服务中俄关系大局,厚植两国关系社会民意根基。希望委员会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积极发挥两国民间交往主渠道作用,书写新时代两国人民相知相亲、风雨同舟的友好篇章。

作为委员会中方教育理事会主席,郑新业代表理事会在全会上发言。他表示,现场聆听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贺辞,教育理事会倍受鼓舞、倍感振奋。理事会将在两国元首的战略指引下,同俄方理事会一道落实好各项发展规划和重点任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推动青年交流,共育两国友谊青年使者,持续深耕中俄人才的汉语及俄语语言培养,涵育更多“外语+专业”卓越复合型人才,积极邀请俄罗斯青少年来华交流,打造多层次青年交流体系,以数字技术赋能人才培养;二是推动科研合作,不断提升资政服务水平,与俄方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围绕北极和远东地区有关问题、可持续发展目标、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两国乃至全球关注的共性问题开展联合研究,以高质量成果服务中俄发展;三是推动文明互鉴,筑牢中俄友好的民意基础,发挥好教育交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打造更多有温度、有热度、连民心、聚民意的人文交流活动,为中俄友好的世代传承注入新动力。

会前,郑新业会见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俄方教育理事会主席谢·米·沙赫赖。郑新业回顾了上一阶段双方的合作,并提出鼓励支持中俄青年交流对话、深入推进高水平联合研究、打造中俄人文交流品牌活动三项提议,服务深化中俄教育合作重点工作任务。沙赫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方教育理事会秘书处所在单位,在推动中俄教育交流事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双方详细探讨理事会下一阶段工作,就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合作、适时成立中俄人文教育与科学合作创新机制等多项议题达成初步共识。

访问期间,郑新业一行访问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与远东联邦大学副校长叶夫根尼·弗拉索夫会见。郑新业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愿与远东联邦大学深化合作,扩大学生交流规模、丰富学术合作形式;在汉学研究方面,应持续推进既有的东方学研究和汉学研究,促进青年汉学家的持续友好交流和共同培养。同时,开辟远东专项研究项目,以能源、地缘、边疆治理等为新的突破点,寻求远东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再定位。他表示,应以两校合作为起点,推动远东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互补,以教育裨益人民共同福祉。叶夫根尼·弗拉索夫介绍了远东联邦大学的基本情况及与中国的合作战略,提出共同开发汉学在线课程、联合开展中国研究,以及促进国家合作和远东地区文件建设等数项提议,并表示期待两校合作再上新台阶。双方就深化合作进行深入探讨并达成多项共识。

此外,郑新业应邀出席第十届东方经济论坛第十四届APEC高等教育合作会议2025“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未来的区域——应对科学技术带来的挑战”“俄罗斯与中国:在全球不稳定背景下寻求联合平台解决方案”三场分论坛并发言,与亚太经合组织秘书处执行主任爱德华多·佩德罗萨,俄罗斯联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奥尔加·彼得罗娃,远东联邦大学校长鲍里斯·科罗贝茨、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校长伊戈尔·马克西姆采夫等与会嘉宾围绕“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生态”、应对科技发展和扩散带来的挑战、中俄能源合作的全球意义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在第十四届APEC高等教育合作会议2025“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上,郑新业以中国人民大学基于AI、训练AI、推动制定AI政策的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为例,探讨了当前教育界“防御人工智能”“融入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赋能”的三种阶段及特点,提出AI与教育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者、实践者、创新者,呼吁APEC经济体以及世界各国深化分工协作,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和扩散,为区域内相对欠发达经济体乃至“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人工智能国际公共产品,为弥合全球智能鸿沟贡献教育的力量。

在“未来的区域——应对科学技术带来的挑战”分论坛,郑新业表示,在当前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应尊重科技创新的随机性和非预见性之基本规律,继续以教育作为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动力;区域领袖应重视应用型技术的推广与扩散,通过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平等化等措施,推动创新技术扩散至普惠大众;全球主要经济体应持续推动交流对话,通过资源开源,促进风险与机会均衡的全球合作。

在“俄罗斯与中国:在全球不稳定背景下寻求联合平台解决方案”分论坛发言中,他表示,食品安全、能源分配、气候危机、AI鸿沟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四类主要的不平等问题。中俄应承担大国责任,在解决本国发展问题的同时,着眼人类发展的长期公平问题,为全球发展和造福人类做大事、好事、善事。在食品安全方面,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诸多挑战,世界大国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方面有经验、有能力,应该通过合作保障最不发达国家的粮食安全;在能源危机方面,应有倾向性地向发展中国家分配火电份额,保障该地区人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在气候变化方面,发达国家应更有预见性地考虑,如何通过清洁能源的使用应对气候危机;面对可预见的AI发展的区域不平等,需要上合组织、G7等国际组织充分发挥区域协调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合作部、外国语学院、和平与发展学院、应用经济学院、新闻学院代表随同出访。

来源:人大新闻网